由于以太坊的网络拥塞和飙升的交易费用,Layer 2 解决方案在过去一年中越来越受欢迎。截至目前,Layer 2 扩容计划已成为当前以太坊社区乃至整个区块链圈内共识最高的路线图之一。“Layer2”或“L2”催生了许多解决方案(rollups、validium、 plasma、状态通道等)。这些解决方案通过使交易脱链来帮助 DApp 扩展,但它们是否能够引发链上交易的大规模繁荣需要更多的改进。
然而,随着过去一年Cosmos、BSC、Avalanche、Solana等异构链生态系统的蓬勃发展,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跨链解决方案。市场上的以太坊用户想看看其他生态系统,其他 Layer 1 项目团队希望从以太坊生态系统中吸引流动性作为起步基础。本文将重点关注以下跨链解决方案项目:Celer Network、Hop Protocol 和 Connext Network。
Celer Network:成熟的跨链协议
Celer 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多链操作系统,而不是一个简单的跨链协议。Celer 使用自己的 State Guardian Network (SGN) 来确保跨链互操作性和安全性。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cBridge在整个跨链桥领域的优势。随着跨链桥成为黑客的取款机,cBridge 是目前为数不多的尚未出现大规模安全漏洞的跨链解决方案之一。自cBridge 2.0主网上线以来,我们观察到已有超过25条链接入cBridge,TVL达到7.2458亿美元。随着近期 Optimism 等 Layer2 协议的代币空投,我们预计 cBridge 的 TVL 数据将继续进一步增长。
cBridge 的 TVL 数据持续增长,来源:DeFi Llama
跨链技术的本质是不同区块链之间信息的安全可靠传输。因此,使跨链桥上的交易和其他链上行为可预防和可控变得至关重要。SGN-as-a-gateway 架构监控跨链交易的整个过程。因此,SGN 的节点选择对于这样一个 PoS 共识安全体系非常重要,而 SGN 的稳定运行离不开 CELR 代币持有者的质押和验证。CELR 质押过程是 Celer 跨链消息传递框架经济安全的关键部分。要使用 SGN 的消息路由服务和存储多重签名证明,用户必须为这些服务向 SGN 付费。这些费用将分配给 CELR 质押者和验证者,以激励他们在保护网络方面的工作以及区块奖励。CELR 质押的进一步增长解决了 Celer 多链网络的增长。
今年 CELR 质押地址进一步增长,来源:Nansen
流动性是所有跨链收益的基础
流动性是构建所有跨链收益的基础。cBridge 的架构允许用于流动性管理的共同管理和自我管理流动性模型。SGN 设计了一种合约机制来管理多条链上的共享流动性池,以适应不同类型的流动性提供者和 cBridge 节点运营商的偏好。这种方法将 SGN 及其管理的流动性池与所有其他非托管 LP 管理的节点一起视为单个“节点”,并为 LP 提供了无需运行节点即可快速委托流动性的选项。这种方法极大地聚合了流动性来源。
原生多链 DApp 在 Layer 2 时代更具竞争力,来源:blog.celer.network
链间Beta收益是目前用户跨链的主要动力。这部分beta收益主要来自于不同公链生态的空投奖励和链上金融的收益农耕。因此,Layer 1 公链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态系统更加封闭,而 Layer 2 用户显然对跨链收入的需求更加强烈。Celer 显然在解决了跨链桥问题后不仅满足了这部分 beta 收益。Celer 近期推出的消息跨链框架(Celer IM)正式整合了 Layer2 时代多链生态的 Alpha 收益机会。Celer IM 是面向开发者的即插即用工具和基础设施,开发者只需要一个简单的合约插件就可以将原来的 DApp 转换为原生的跨链 DApp。
Hop Protocol:跨链闪电网络
Hop Protocol 由一个名为 Authereum 的智能合约钱包团队构建,其创始人是 Chris Whinfrey,Authereum 的联合创始人和以太坊编程语言 Solidity 的开发者。Hop Protocol 的跨链方案不同于传统的状态通道,其跨链通道原理更类似于比特币的闪电网络。
具体路径如下:不同交易方之间可以打通快速高频交易通道,大量交易可以下链,通过瞭望塔等设施提高链下交易的安全性. 同时,Hop Protocol 引入了新的角色(Bonder)和新的 DeFi 组件(AMM)来构建更复杂的解决方案。
使用 Hop 的方案时,资产需要通过 Hop 的桥接器转移到Layer 2 网络。例如,通过 Hop 的资产桥进入Layer 2 的 ETH 称为 Hop ETH(或 hETH)。hETH 和 ETH 是相同的,可以通过 Hop 进行交换。不过,在Layer 2 网络中也有一个“官方”版本的 ETH,也就是更多人常用的 ETH 版本。理论上,正式版的 ETH 和 hETH 应该是完全等价的,但是由于流动性的原因,可能会有一些点差。
hETH 原理图,来源:app.hop.exchange
然后 Hop Protocol 介绍了 AMM 和“Bonder”的组件。AMM 旨在解决 ETH 正式版和 hETH 价格差的短期波动,“Bonder”的作用可以是为需要提前释放流动性的用户提供流动性,也可以获取部分的收入。
正是在这里,Hop 使用 Curve 的 StableSwap AMM 解决方案来连接两种几乎同质资产的流动性,从而可以提供更低的滑点。Bonder 可以通过观察不同 Layer 2 网络之间的交易数据,为网络推进 ETH 的正式版,不同 Layer 2 网络之间的套利者会不断重新平衡,以将 AMM 的价格保持在合理范围内的比较。
单一的专用资产桥解决方案没有竞争力
由于 Hop Protocol 主要专注于通用资产桥接方向,而在通用资产桥接赛道上,目前还没有明显的对手。我们可以将其与专用资产桥 DAI 进行比较。作为以太坊生态中最古老的 DeFi 应用之一,美元稳定币 DAI 的发行方 Maker 最初为 Optimism 网络设计了专用的 DAI 资产快速转移通道。用户可以通过 Maker 的解决方案将 Layer 1 上的 DAI 快速转移到 Optimism。在网络中,Optimism网络中的DAI也可以快速撤回到Layer 1网络。
Hop 的 TVL 主要关注以太坊生态,来源:DeFi Llama
但是,随着以太坊生态中底层资产种类的不断扩大,生态中显然需要更多的资产渠道。并且Hop的Universal Asset Bridge推出了即时转账功能。随着它支持的资产和Layer 2 网络数量的增长,用户更愿意在网络之间转移代币。Hop 发行自己的“hToken”。hToken 可以在Layer 2 网络之间快速且廉价地传输,并在赎回时销毁。Hop 还在每个受支持的网络上启动了 StableSwap 自动化做市商,以促进 hToken 与其基础资产之间的交易。从这一点来看,Hop 的通用资产桥解决方案显然比单一的专用资产桥更具市场价值。
Connext:服务于 Web3.0 的快速交易
Connext 最初开发了基于状态通道技术的Layer 2 扩展解决方案。不过,在当前以太坊社区更多关注 Rollup 等扩容方案的前提下,他们适时改变了思路。他们没有与这些 Rollup 竞争,而是提供了一个跨 Layer 2 的快速交易网络。据 Connext 团队介绍,他们开发的 Vector 路由网络技术可以链接各种 Layer 2、以太坊 2.0 分片和其他公共链网络。这也表明他们的技术可以扩展到更大的场景。但是,在当前生态发展的前提下,社区显然更需要满足Layer 2 网络之间的快速交易。
由于它们都是状态通道技术,因此可以将其实现与比特币的闪电网络进行比较。要将Connext的智能合约部署在不同的Layer2网络中,用户只需通过该合约向Connext网络提交资产,就可以与部分运营商进行高频链下转账,不断更新最新状态,最终实现计费在 Layer2 网络中。Connext 团队表示,该方案还可以支持非 EVM(以太坊虚拟机)兼容链,但需要图灵完备性。
图片显示 Connext:从以太坊转移到 Fantom,来源:bridge.connext.network
从数据上看,Connext 的 TVL 数据不如 Celer 和 Hop 那么清晰。主要原因是为Layer2跨链生态构建的大部分DeFi产品都在测试中。并且由于支持的 DeFi 资产还很少,所以在竞争中相对较弱。但从其产品路线图来看,赠款模式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如果团队能继续打磨产品,Web3.0时代依托跨链设计的解决方案将产生集群效应。
谁将引领跨链交互增长加速?
上述项目在概念上是基于以太坊生态的扩张路线,但他们所做的是“走出去”。尽管以太坊网络拥塞,Layer2 解决方案允许任何以太坊应用程序的用户以极低的 gas 成本享受即时且负担得起的交易,同时仍然享受以太坊主网性能的强大安全性和去中心化性能。
因此,我们相信在Layer2解决方案的竞争中,公链生态的相互解构将会出现一轮高潮。由于目前的跨链资产类型还很单薄,缺乏想象力,各种公链和Layer 2解决方案主要依赖于主流资产的跨链收益。这并不是说 DeFi 的跨链玩法不可持续,而是因为这种交互玩法本身很难创造长期需求,最终还是会回归到 web3.0 产品本身。
我们都知道跨链不能创造更多的Web3.0生产素材,所以多链生态更有吸引力。以全球统一思维看跨链下一阶段,不难发现,像 Celer 这样凭借自身技术匠心和生态思维的项目,更有可能将流动性引导至 Web 3.0 落地场景的现实。当然,从目前的数据来看,大家的起点都差不多。
回顾这三个项目,每个项目都面临着许多未知的问题,包括Layer2的DeFi产品缺乏创新,协议是否需要治理代币,以及相对中心化的机制,这还需要团队后续完善的时间。此外,关于跨链技术难点的解决和用户体验的优化,这也是跨链领域项目必须面对的问题。对于这些,我们坚信随着时间的推移,“链 x 链”的增长机会和可扩展性将归功于模块化和互操作性。这些项目将呈现多元化的收益色彩,我们也将看到更加碎片化的多链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