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世昕,刺猬公社
把时间拨回三天前。
太平洋时间11月16日晚上七点,在奥克兰的一间仓库里,OpenAI CEO山姆·奥特曼正在跟一群艺术家大谈人工智能。几个小时前,他代表OpenAI在APEC CEO峰会上发表了演讲,这是2023年全球最重要的峰会之一,作为全世界最知名的科技新贵,他自然不能缺席。
这是一个轻松的周四夜晚,但伴随着一条短信的到来,愉快的交流不得不结束,发件人是OpenAI的首席科学家伊利亚·苏茨克维(Ilya Sutskever),那是一条会议通知短信,伊利亚代表董事会通知山姆参与第二天中午的Google视频会议。
这看起来似乎再平常不过了,在过去一年里,他称得上是日理万机。凭借ChatGPT等划时代的AI产品,OpenAI已经成为了当下最成功的科技公司,作为领导者,山姆·奥特曼正站在聚光灯下,备受瞩目。
没有人能够想到,他将迎接创业以来的最大挑战,这一挑战并非来自Google等竞争对手,而是OpenAI内部。短信背后,“刀斧手”已经做好准备,一场突如其来的“内斗”已经在酝酿之中。
OpenAI“宫斗”72小时
太平洋时间11月17日12时(北京时间11月18日4时):开端
周五中午的视频会议上,山姆·奥特曼迎来了其他四位OpenAI董事的“审判”。会议上,伊利亚·苏茨克维向山姆·奥特曼宣布,在4:2的票数下,董事会决定罢免他的CEO职位。同样被扫地出门的还有OpenAI董事长兼总裁格雷格·罗布克曼(Greg Brockman),作为奥特曼的坚定支持者,他在不知情且缺席会议的情况下,同样被“扫地出门”。
当天下午,OpenAI在官方网站官宣了这一消息,同时也公布了辞退奥特曼的原因:“他在与董事会的沟通中始终不坦诚,阻碍了董事会履行职责的能力。”文件中还官宣了格雷格辞去董事会主席职务的消息,并官宣了临时CEO的人选米拉·慕拉提(Mira Murati),作为OpenAI的CTO,她已经在领导团队中工作了五年,此次也算是临危受命。
公告发布后迅速引起全球级别的热议。消息官宣后不久,奥特曼在X发文称“我很喜欢在OpenAI的时光”,并表示“未完待续”。格雷格也在几小时后发布了长推文,披露了更多细节,短短十几分钟内,他和奥特曼的命运就被四位董事会成员决定,而这这一切都是在“桌下“发生的。
格雷格·布罗克曼的推文
这场“宫斗”来得突然,不仅奥特曼和格雷格两位董事被蒙在鼓里,大部分OpenAI的员工都是在消息公布时才知道团队已经易主,这也引起了大范围的不满。
太平洋时间11月18日(北京时间11月19日):反转
奥特曼的遭遇令所有人震惊,他始终是这家公司和GPT的代言人,更被视为全球AI产业发展的领袖,而OpenAI对他的解雇没有任何预兆。众说纷纭间,阴谋论甚嚣尘上,奥特曼的私人生活、临时CEO米拉·慕拉提都被顶上了风口浪尖。
除了OpenAI自身外,微软也成为了热锅上的蚂蚁。
微软CEO萨蒂亚·纳德拉(左)和山姆·奥特曼(右)
作为现今OpenAI最大的投资方,微软一度因为GPT的成功在与谷歌等对手的竞争中处于上风,而OpenAI董事会对奥特曼的“偷袭”无疑让所有人乱了阵脚。消息公布后,微软股价应声下跌,微软发言人Fank Shaw发表声明,表示将继续与OpenAI展开合作。与此同时,也有消息称,微软已经开始着手推动奥特曼的回归。
“宫斗”的副作用也开始显现。消息公布后的一天里,OpenAI的三名高级研究人员辞职,同时内部员工也开始了大规模抗议;另一边,Thrive capital等外部股东也开始向OpenAI施压,多方势力推动着董事会“收回“错误的决定。
时间来到太平洋时间18日下午,有消息称OpenAI董事会已经允许奥特曼与格雷格回归,并且开始着手磋商此事,董事会成员在原则上也愿意辞职以弥补这一“错误”。但他们远没有一天前解雇奥特曼时那么果断,在辞职等问题上的犹豫不决进一步让局势陷入了迷茫。
奥特曼则占据了舆论上风,辞职消息公布后,不断有公司向其抛来橄榄枝,更有一部分关注者支持他“另起炉灶“,也有消息称奥特曼已经开始与格雷格筹措新公司,在联合推文中的那句“更伟大的事情即将到来”似乎成为例证。但奥特曼仍旧对OpenAI的同事们恋恋不舍,回归的消息爆出后不久,他发推文表示“我非常喜欢OpenAI团队”,随后引起了众多OpenAI员工的转发,他们还附上了爱心表情,但这是向OpenAI董事会的施压,还是对于奥特曼回归的期待,却令人难以分辨。
太平洋时间11月19日13时(北京时间11月20日5时):谈判
被解雇两天后,山姆·奥特曼再次走进了自己无比熟悉的OpenAI大楼,只不过,这一次他的目的是谈判。在谈判开始之前,奥特曼在X上po出了自己带着访客证件的照片,并配文“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佩戴它(指访客证件)”,这代表着两种可能性:要么回归,要么再也不见。对于他来说,这次谈判更像是对于OpenAI董事会的最后通牒。
事情发展到现在,一切似乎来到了爽文剧情:CEO被无情解雇后,在所有人的支持下重回“王位”,并且将狠狠报复不懂事的董事会成员(指让他们辞职)。可以确信的是,奥特曼就是抱着这样的心态来谈判的,据外网报道,奥特曼回归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解雇他的四名董事会成员全部辞职,这也成了双方讨论的重点之一。
令人意外的是,临时CEO米拉·慕拉提是奥特曼回归最大的推动者之一,在解雇事件发生后不久,她就开始与董事会成员展开谈判,希望将奥特曼与格雷格重新聘请回OpenAI。
但谈判的结果似乎并不乐观,米拉甚至连自己临时CEO的位子都保不住。有消息称,在谈判奥特曼回归事宜时,OpenAI董事会也在寻找新的CEO人选,而游戏直播平台Twitch的前CEO埃米特·谢尔(Emmett Shear)似乎是他们最心仪的人选。
埃米特·谢尔,图源网络
一切似乎都无法挽回了,尽管微软等股东不断推动协商、员工们以离职相逼,但OpenAI的董事会成员们铁了心的不低头,而奥特曼自然也不可能选择屈服。分歧横亘在他们之间,似乎深不见底,这家科技独角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撕裂。
太平洋时间11月19日24时(北京时间11月20日16时):抉择
反转再次来临。谈判结束后,万众瞩目“奥特曼归位”并没有发生,
19日晚,伊利亚·苏茨克维宣布奥特曼将不会回归,而CEO继任者将是埃米特·谢尔。三天换三个CEO,OpenAI的这番操作堪称抽象,在整个科技发展史中都少见。
19日的午夜,微软CEO萨蒂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的一条推文再次震惊了所有关注者:山姆·奥特曼和格雷格·布罗克曼将加入微软,并领导一个新的高级AI研究团队。
剧情变得越发抽象起来。根据此前披露的各种消息,微软一直在积极推动奥特曼的回归,但谈判显然失败了。在一切无法挽回的情况下,微软向奥特曼伸出了橄榄枝,奥特曼也一跃从创业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变为了“甲方爸爸”。
奥特曼和格雷格转发了萨蒂亚的推文,并配文“任务仍在继续”。短短一个周末,他们的事业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一切实在让人始料未及。但震动还在继续。
有趣的是,马斯克成为了各种反转中最大的吃瓜群众,在萨蒂亚的官宣推文下,他饶有兴致的调侃“这下他们必须使用Teams(微软办公软件)了!”(OpenAI董事会在Google会议中解雇了奥特曼,而谷歌是微软最大的对手之一)
太平洋时间11月20日5时(北京时间11月20日21时):出走
一呼百应,如果要形容奥特曼在OpenAI内部的影响力,这个词再合适不过。
在官宣加入微软后,OpenAI的员工们纷纷坐不住了。在20日凌晨,包括米拉·慕拉提(Mira Murati)、COO布拉德 · 莱特卡普(Brad Lightcap)、CSO(首席战略官)杰森·权(Jason Kwon)在内的多位员工开始发声,他们在自己的X上发布了同样的推文:“没有员工,OpenAI一无是处”。奥特曼转发了每个人的推文并附上了爱心。这是一种凝聚力的宣示,更是对于OpenAI董事会的“威胁”。
此时,伊利亚·苏茨克维似乎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发文称自己对参与了董事会的决定感到遗憾,并表示将尽一切努力让公司重新团结起来。奥特曼转发了这条推文并配上了三个爱心,不知是真的不计前嫌还是在阴阳怪气。网友们也对奥特曼的行为进行了揣测性总结:一个爱心代表能跟我去微软,三个爱心表示不能。就像中文社交网络里的“对”和“啊对对对”。
一封联名信再次显示了OpenAI董事会的大势已去。20日上午,OpenAI员工给董事会成员下了最后通牒,威胁将集体离职跟随奥特曼入职微软,条件是董事会必须集体离职,并且恢复奥特曼和格雷格的职位。信中表示,微软已经向员工们保证,将会为加入的人留有职位,这无疑是谈判破裂下微软的施压操作。
截至目前,OpenAI 770名员工中已经有650名签署了这封联名信,比例超过百分之八十,微软兵不血刃就能完成对于OpenAI全团队的“收编”。黑色幽默的是,伊利亚·苏茨克维(Ilya Sutskever)的名字也出现在签名里,他背叛了其他董事会成员。
奥特曼仍旧是体面的。在受到几乎所有员工的支持后,他表示“无比自豪”“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团结”,尽管在内部的权力斗争中他输了,但他赢得了所有人的认可。
但他并不想看到被彻底撕裂后的OpenAI,太平洋时间20日11点,他再次发文,表示自己和萨蒂亚的首要任务仍旧是确保OpenAI继续蓬勃发展。有消息称,如果董事会成员愿意下台,他和格雷格仍愿回归OpenAI。
吃瓜的其他科技公司则已摩拳擦掌,有的干脆放出CEO邮箱,开启光明正大的挖墙脚之路,好让准备愤而辞职的OpenAI员工完成“BOSS 直聘”。
短短的三天里,OpenAI翻天覆地,从突如其来的解雇,到全体离职的施压,董事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OpenAI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但博弈仍旧在继续着,这一出反转不断的大戏似乎还远未到结局。
山姆·奥特曼:OpenAI离不开的男人
很多人都在疑惑,为何奥特曼会如此轻易地被扫地出局?又为何能收获如此大的支持?
这场“宫斗”之所以能发生,很大原因在于OpenAI独特的组织结构。
我们需要重新回顾OpenAI的创立史。OpenAI诞生于2015年,由埃隆·马斯克、山姆·奥特曼、领英创始人里德·霍夫曼等一众硅谷科技大佬攒局,在成立之初,OpenAI是一家非营利性组织,旨在“促进和发展友好的人工智能,使人类整体受益”。
实现AGI(通用人工智能)、造福整个人类、开源、非营利、制衡谷歌AI,这是OpenAI出现的原因,也是目的。带着对于AI的一腔热忱和10亿美金,OpenAI吸纳了全世界最优秀的AI科学家加盟,也正是从那时开始,伊利亚·苏茨克维离开了谷歌,并出任了OpenAI的首席科学家。
从左至右:伊利亚·苏茨克维、山姆·奥特曼、米拉·慕拉提、格雷格·罗布克曼
非营利组织的性质也决定了OpenAI必将不同于一般的科技公司。换句话说,OpenAI董事会主要负责的并非微软等股东,而是“全人类社会”,衡量公司发展很大的一部分也不在于盈利情况,而是“是否推动AGI造福人类”。
也正是如此,OpenAI的董事会并不完全受股东操控,因此在基本没有提前通知微软等外部股东的情况下,董事会就做出了解雇奥特曼的决定。
在投赞成票的董事会成员里,除了首席科学家伊利亚·苏茨克维,还有美版知乎 Quora的CEO亚当·安杰洛(Adam D'Angelo)、技术企业家塔莎·麦考利(Tasha McCauley)以及乔治城安全与新兴技术中心战略总监海伦·通纳(Helen Toner)。除了伊利亚之外,三位董事均没有在OpenAI任职。
独特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也致使后来的一系列反转剧情的发生:董事会并不需要向股东负责,所以尽管微软等股东各种施压,都无法操控他们的意志。从某种角度来说,能制衡他们的,确实只有“全体员工”。
那么,山姆·奥特曼为何能有如此影响力?
作为OpenAI的联合创始人之一,奥特曼无疑是整个OpenAI的灵魂人物,伊利亚·苏茨克维引领的科技团队创造了划时代的ChatGPT,奥特曼则是其背后最大的支持者。
山姆·奥特曼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商业运作方面的才能。他一手完成了OpenAI的商业化转型,2018年开始,奥特曼成立了一个能募集股权基金的盈利部门,推动着OpenAI一步步朝着商业化迈进。2019年,在他的主导下,OpenAI获得了微软10亿美元的投资,以有限盈利的模式不断狂奔。
在2022年GPT正式推出后,在奥特曼的努力下,产品凭借着出彩的效果和成熟的商业推广,OpenAI再次收获微软数十亿美元的投资,这再度加快了其成长的脚步。
奥特曼是个十足的实干派,在他的领导下,OpenAI实现了极快的商业转化,并且不断推动AI应用的落地。在18日披露的一份OpenAI备忘录也显示,奥特曼的被解雇并无关于“渎职”,关键点在于与董事会的沟通中断了。从这个角度来看,奥特曼的工作并没有出现问题,主要矛盾点或许在于公司发展的未来方向。
而从解雇后员工们的一系列反应来看,奥特曼很得“民心”,可见在向下管理以及个人能力部分,他仍旧有着相当大的优势。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员工们的“鼎力相助”,也与奥特曼能够为他们带来的利益有关,作为激进的商业化推动者,奥特曼正不断让OpenAI成长为资本巨兽,对于规模还不算大的OpenAI团队来说,他正为所有人带来实打实的“巨额财富”。
微软以及各大股东的反应更值得分析,对于他们来说,山姆·奥特曼无疑是现今OpenAI最合适的人选,微软甚至愿意为其兜底,可见其重要性。
有着这样一个“完美”的领导者,谁也没能想到,刚刚发布了GPT-4 Turbo、GPT应用商店等新产品,意气风发的OpenAI会发生这么一场风波。危机到底从何而起,这真的是一场临时起意的“宫斗”吗?
OpenAI,何以至此?
答案或许就藏在GPT-4 Turbo的那场发布会里。
在《有多少AI创业公司,被OpenAI发布会判了“死刑”?》一文中,刺猬公社就曾讨论过OpenAI目前正面临的困局:更大规模的商业化应用,还是以AGI实现为先的技术突破?
从一开始,相比于一般的科技公司,OpenAI团队中研发人员、科学家的话语权就更大,更是整个组织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也致使在最初发展的几年里,OpenAI就像一个象牙塔,10亿美金的投入不为盈利,不为扩张,只是为了AI的发展。
但伴随着研发的不断深入,研究成果的不断增多,选择也随之来临。是否转型成为一家商业化的科技公司,是OpenAI面临的第一个抉择。
这就是马斯克离开OpenAI的故事了。在那场争论中,一直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持警惕态度、仍旧希望坚守开源的马斯克最终没有与奥特曼、伊利亚达成共识。2018年,他选择停止投资OpenAI,抽身离场。
2019年,OpenAI正式宣布转型,他们不仅将代码闭源,还让微软成为了最大股东。尽管是从非营利性质转变为“封顶”营利性质(利润上限为任何投资的100倍),但对于OpenAI来说,研发AGI已经不再是唯一要做的事,商业、盈利开始被划入他们的路线中。
参加APEC CEO峰会的山姆·奥特曼,图源网络
后面的故事所有人都耳熟能详了,营利运作三年后,ChatGPT横空出世,OpenAI开始“大杀四方”。短短一年,OpenAI不仅坐拥了全球一亿用户,其估值更是达到900亿美元之巨,除了研发新的大语言模型产品外,投资创业公司、商业运作、增加盈利模式,都成为了目前发展的重中之重。
同样的抉择再度产生了。在GPT飞速扩张之际,AI面临的安全问题开始再度被重视起来。2023年4月4日,加拿大隐私专员办公室(OPC)宣布开始调查ChatGPT背后的公司OpenAI,涉及“指控OpenAI未经同意收集、使用和披露个人信息”的投诉,此后几个月里,类似的指控不断出现,OpenAI在安全问题上面临着极大的压力。
以伊利亚为代表的科学家们也陷入了矛盾中,一方面是,GPT正不断攻城略地,享受着规模效应的红利,研发不断加速。在商业价值不断提升的情况下,OpenAI也有更充足的经费和更好的研发条件,公司盈利也必将迎来起飞。但在另一方面,AI面临着失控的风险,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而作为一家以造福人类为宗旨的科技公司,OpenAI也变得越来越有侵略性。
伊利亚·苏茨克维,图源网络
尤其在开发者日的发布会上,GPTs和GPT应用商店的发布更是直接宣判了不少AI创业公司的“死刑”。山姆·奥特曼激进且野心勃勃,他确实能带领公司走向成功,但一切似乎正偏离科学家们设想的轨道。
或许就是在这样的分歧下,伊利亚发动了这场“偷袭”。刚巧董事会的另外两位外部成员有着深厚的学术背景,同样是保守派,在伊利亚的推动下,他们投出了那关键的一票。得益于OpenAI独特的组织架构,奥特曼被扫地出门,闹剧也从此开始。
跟很多人设想的并不一样,这并非OpenAI背后资本的卸磨杀驴,正相反,奥特曼更像是资本的代言人。这也是微软和其他股东积极“营救”的原因,他们深刻地知道,只有在奥特曼的带领下,OpenAI才能发挥出更大的商业价值。
在解雇奥特曼后的临时会议上,伊利亚·苏茨克维的回应似乎从侧面证实了这一点,在他看来这场“宫斗”源于董事会要履行非营利组织使命的责任,他们的目标是“确保OpenAI构建造福整个人类的AGI”。
从根本上来讲,这是一场公司发展的路线之争,也是当下科技公司面临的普遍问题:当技术与商业发生碰撞,谁才应该成为主导者?
从这一次的“宫斗”来看,尽管奥特曼被扫地出门,但真正“失势”的无疑是伊利亚和背后的保守派们。他们不仅失去了股东们的支持,还被所有员工“抛弃”了。伊利亚在联名书上的签字无疑是一种示弱。这或许是他应得的,“权力运作”和“偷袭”并不能解决深层次的分歧问题,尤其是在奥特曼这样领袖气质出众的领导者身上。
但最大的输家仍旧是OpenAI。
能够发现,尽管博弈“你死我活”,但双方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保全OpenAI。权力斗争固然重要,但避免公司的分裂更加重要,正如那句调侃一样,微软正在“无痛收购”OpenAI,但想必就算奥特曼与微软的关系再紧密,也不希望自己的团队真正成为微软的“子公司”。对于微软来说,重新孵化一个OpenAI也并非易事,更何况股价波动的大问题就在眼前。
故事还远远没有结束,一场“宫斗”解决不了商业世界影响下科技发展的路线之争,或许未来还将有很多“选择”将困扰这家年轻的企业,这是AI领域发展下必将经历的阵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