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灵代币经济学:揭秘代币分配有哪些后门交易
代币模型,VC币,幽灵代币经济学:揭秘代币分配有哪些后门交易 金色财经,你在链上看到的不是真实的代币分配
JinseFinance去年12月份我从钥匙离开,跟几个小伙伴花了几个月时间扑在一个去中心化的远程灵活用工+人力资源网络的项目上;尝试按照我们对Web3的理解,在原先Web2的业态中植入DAO和代币经济模型。不过,稍微有点遗憾的是,当真正融入到这个圈子,发现Web3其实还远没有到业务驱动项目发展的阶段,甚至意识到自己项目的产品设计和经营思路上与原生Web3简直格格不入,所以也就把那个项目暂时先封存起来,我退回到了社群,跟朋友继续Build了几个这个圈子里相对更加能够理解的工作。作为那个项目阶段性的结束,我觉得很有必要将这半年来的思考和积累记录并且分享出来。
计划出3~4篇文章,讲讲Web2产品经理入坑Web3必须了解和修正的一些常识性的认知。我会从“代币经济模型”、“NFT、IXO与流动性”、“DAO”,以及具体到项目中的“Uniswap/Curve/CultDAO/STEPN研读”,讲述在执行层面,一个Web2产品经理理论上应该如何去设计Web3。这是第一篇,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篇——当我们在讨论“代币经济模型”设计的时候到底在讲什么?
也希望本篇文章,能够为所有对代币经济模型设计和研究感兴趣的同学提供一个简单明了的思考框架。
OK,开始。
尽管代币经济模型这个概念看起来很新潮,但曾经类似的应用场景却十分普世,它在金融、游戏、商业等传统领域都有很多成熟的案例,本质上都是在供给和需求两端搭建桥梁,让资金在多端之间更高效的扭转。比如:演唱会门票在黄牛市场上的流动、空头月饼的"证券化"商业模式、MMORPG打金工作室现象等等。这些与我们马上要讲的代币经济模型,可能的区别仅仅是:1)是否一定程度的去中心化;2)是否完全置信(协议层、透明可见);3)是否能够激励到更多不同的角色参与。
在Web3的世界里,当我们讨论代币经济模型的时候,我总结下来大概率会存在这样基本特征:
当一个项目看起来需要具备上面一些要素,哪怕当下在Web3的元宇宙中并未被验证可行,但长期都可以在业务中尝试引入代币经济模型进行实践探索——本质上,代币经济模型就是需要设计一套代币分发和流转的游戏规则,努力将代币激励流向那些为核心业务贡献高价值的人群,这套游戏规则写在智能合约里,明确且无法被篡改。
一个设计健壮合理的代币经济模型,应该不管在项目的初期和还是远期,都应该能够保持稳定的供需关系,并且在智能合约的作用下自然而然的将代币奖励给那些能够促成生态进入到一个正反馈循环的用户节点,这个过程行业喜欢称之为使用有效的方式捕获协议价值。
接下来我们需要对代币经济模型中经常讨论到的关键性金融指标做一个统一的定义,哪怕新人刚刚接触这个话题的时候,大家能够在相似的语境下探讨一些问题。这个大概率会是设计代币经济模型数值策划执行阶段,第一步需要面临的问题。
首先,关于数量的几个指标:
其次,关于价值的几个指标:
CoinMarketCap 针对不同的项目,在头部项目介绍中都给出了比较详细的整理,当然更加完整的信息披露需要自行查阅项目方的白皮书,尤其是代币分发的对象以及代币发行的时间计划表等等,这些也是代币经济模型设计中重中之重的部分,后面会讲到。
结合这张图,我们就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比特币当前总供应量为1900万枚,最大供应量为2100万枚,对应着比特币的市值为 5747亿美元,FDV 6339亿美元。有了这些基础数据,我们就可以顺便透过市值与FDV的比较,再结合剩余发行代币释放的时间计划表,很直观的感受代币未来的通膨情况。这里还是拿2022年5月份这个时间点上的比特币为例,此刻尚未发行的比特币已经不足200万枚,按照“中本聪”当年制定的发行计划,这200万枚需要在未来长达120年的时间里才能线性释放完全,显然,比特币几乎不存在任何通胀带来的压力。
所以,学习代币经济模型最好的方式还是看头部项目方的白皮书,然后结合当前市场反馈做阶段性的趋势验证。阅读项目方代币经济模型白皮书的过程中第一个需要注意的就上述几个指标,相应的,我们在设计代币经济模型的时候,也需要扪心自问咱们这个项目:
当然,现在不知道也没有关系,不需要太紧张,有太多成熟和万金油式的范式可以往上套,继续往下阅读好了。
1、产出为通货紧缩模型
比特币的产出是通货紧缩代币模型的经典之作,在这种经济模型中,设定了代币可以发行的最大供应量,并且约定周期性产出的代币是逐步减少,即使哪怕需求不断增加,产出的代币数量也不会增加,甚至还会减少。
实现代币紧缩的常用手段:
销毁的本质就是让部分代币永久性的无法进入市场流通,这种行为一定程度上维持稳定的代币价值和激励人们来持有代币,甚至称得上控盘法宝。还有一些销毁行为实属无奈,比如说用户丢失、转账错误或者忘记他们的钱包私钥,从而使代币无法恢复。因此,几乎供应有限的代币模型都可以简单视为产出为通货紧缩的基础代币模型。
目前市面上代币产出方式采用通货紧缩模型的代表有:比特币(BTC)、Stepns(GMT)、包括EIP-1559 提案部署后的以太坊(ETH)。
优点:完全消除了滥发代币带来的通胀威胁,在设计上相对容易,但初期就需要想清楚未来总量全部释放,如何进一步激励生态不同角色的奖励问题
缺点:因为产生代币的数量是有限的,并且逐步减少,很多人可能会选择囤币,然后躺平等待代币的升值,而不是在市场上将他们消费出去。如果市场上没有足够的流动性,代币本身的价值也会随之降低,最终导致整个生态的崩盘
2、产出为通货膨胀模型
代币产出是通胀的经济模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所发行的代币会控制在一个预设合理范围内的年通胀率下,源源不断的被铸造出来,阶段看代币的总量是没有上限的;这种经济模型背后的驱动力来源于代币的质押和挖矿需求。
实现代币通胀常用手段:
目前市面上代币产出方式采用通货膨胀经济模型的代表有:Polkadot(DOT)、POW阶段的以太坊(ETH)、狗狗币(DOGE)、Flow(Flow)等
优点:只要维持稳定合理的通胀率,这种经济模型更接近传统金融货币的发行方式,多年来基于“法币”的社会实践被证实足以维持一个复杂生态的运行。
缺点:通胀经济模型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正是因为接近现实世界的经济模型,导致除发行不透明外,当前法定货币金融体系遇到其他诸多问题它大概率都会遇到。
3、双代币模型
顾名思义,双代币模型就是在一个生态中设计出了两种代币,他们分别为:用来结算、捕获和存储协议价值的价值代币,以及用于治理或者代表权益的权益代币。这两种代币在设计上可以相互咬合;多数情况下,都是允许持有者将一定数量的价值代币通过合约兑换成为权益代币,而权益代币如何反向影响价值代币,不同的协议有不同的实现方式;这一块也是我个人觉得在代币经济模型中有意思的地方,计划会在以后的文章中整理出头部项目的白皮书逐一研读比对。
目前市面上采用双代币经济模型币比较知名的项目有:MakerDAO(MKR+DAI)、Cosmos(Atom+Photon)、Curve(CRV+veCRV)等等。
优点:由于双代币之间是相互咬合,彼此纠缠,所以,如果价值代币在市场上可能发生崩塌的时候,可以使用权益代币进行调控,形成一个缓冲带。另外,双代币经济模型可以有效地减少单一代币经济模型持有者质押代币的心理障碍;更多的TVL,意味着减少市场流通,意味着提升代币价值。
缺点:设计较为复杂,不管对设计者来说,还是对普通投资者或者生态消费者理解和学习的成本更高。
各种类型的经济模型都有运行良好的代表,但“远期”价值如何还有待时间的考验。所以,就模型的选择来说,我认为,看起来其实并是没有孰强孰弱之分,完全取决于代币的用例、激励措施和其他经济因素综合决定,找到一个适用于自己业务生态的经济模型才是关键。
4、混合代币模型
除了上述几种常见的经济模型,像乐高一样进行多维度的组合——形成一种“混合代币经济模型”也是一种趋势,被普遍认为这样的生态鲁棒性更好,在一定程度上他们继承和强化了前面三种代币经济模型的优点,又弱化了缺陷。
比如Solana(SOL)采用了通货膨胀的代币经济模型;它的年通货膨胀率从8%开始,并逐渐下降到1.5%。但是,Solana上的每笔交易费用的百分比都会被销毁,每年大概可以达到1.5% 甚至更高,最终让代币又实现了通缩。
再比如Curve(CRV),起初总供应量(Total Supply)为10亿枚,并逐步增发至最大供应量(Max Supply)30.3亿枚,为了避免过分通胀,Curve背后的DAO将会通过执行CRV回购和销毁动作来帮助代币通缩。还有就是,Curve 采用了双代币经济模型,在价值代币CRV的基础上引入了治理代币veCRV;在设计上思路上,他们将平台上所有稀缺资源的分配都与治理权进行深度捆绑,而治理代币 veCRV 的获得必须锁仓CRV,大量、长期CRV的锁仓提升了代币价格在市场上的飞涨。
在几乎所有Web2的项目中,如 Uber、Fiverr、Airbnb 拥有数量众多的“外围利益相关者”。相关者通过出卖自己的隐私和劳动力,为硅谷和华尔街贡献了他们创造出来的巨大收益和市值,却没有享受到中心化机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任何红利,甚至还要像愣头青一样,每一笔交易向平台支付10~20%不等的服务费、被各种用户条款限制 或者 发生纠纷时候面对中心化决策者的一言堂。
在Web3中,试图在根本上解决这样的问题,人们成为协议的用户,并在过程中获得收益。如何在不需要信任的情况下,实现这样的目标,这就是代币经济模型中亟须解决的问题,你需要在供需和协议中间,设计出一套精巧的代币扭转和分发的机制,让代币最终自然而然流向真正能够帮助协议正反馈循环的用户手上。这大概是Web2产品经理,直面整个Web3世界,发现跟自身能力栈相互匹配且有趣的地方,目前市面上这些Web3项目让用户获得收益的方式,大抵上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纬度:
1、早期被空投获得奖励
空投 Airdrop 一般发生在项目的早期,可以视为一种简单的营销和获客手段,其背后执行的逻辑十分简单,通常会根据用户在链上历史留下的痕迹来分得免费的馅饼(代币),要么他曾经使用过该协议,要么他曾经是其他协议上的高价值用户,亦或者他曾经在类似Gitcoin、JuiceBox捐赠平台予以协议Grants支持等等等等。
一段有趣的故事,Opensea中心化的运营思维,一直被诟病不够Web3,其CFO去年年底在公开场合透露Opensea上市计划,使得社区一片哗然,紧接着,Opendao 便发起了向全体Opensea交易用户空投SOS代币的社会运动,试图倒逼Opensea放弃幻想进而完全融入Web3的世界;虽然到目前为止,SOS几乎不存在任何价值,仅仅是Meme币,但是后面的LooksRare、X2Y2 平台效仿和升级了Opendao的运营策略,完成了平台早期的冷启动,顺便掳走了Opensea相当一部分用户和价值。
空投,看起来是一个很好很快凝聚共识的手段,但是不值得信任,这种策略的制定,本质是对用户过去历史行为的惯性做出的一种肯定假设,假设这部分用户对于协议依然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很可惜,这部分群体无法对未来给予任何承诺,并且,事实也证明了,大多空投之后,很快会迎来大面积抛售,空投执行不当,对于协议本身也是致命的。
2、基于业务获得奖励
越来越多 X to Earn概念成为了当下流行的趋势,本质上是业务方为了鼓励用户参与业务、共建生态的一种核心玩法。当用户在生态上停留时间越久、交互次数越频繁、贡献数据越多,则将有机会按照一个算法规则获得协议中固定奖励池子的百分比。比如Move to earn的代表Stepn、Play to earn 的 Axie Infinity;还有本身就聚焦兑换、借贷、储蓄、稳定币等去中心化金融项目(MakerDAO、Compound、UniSwap等等),在其中必然引入与金融业务强关联的Farming/Staking/Liquidity Mining(to earn)的游戏规则,让帮助生态繁荣、可持续发展的用户能够共享业务增长带去的部分收益。
需要着重说明的是,基于业务获得奖励,这里的“业务和奖励”,我试图去做两个层面的解读:其一,用户本人作为个体参与核心业务的交互,因此而获得来自国库中分配的固定份额的相应奖励;其二,用户参与核心业务的交互,但是享受其他人参与交互所支出、贡献给社区的部分手续费等。解释可能有些拗口,但值得认真思考这样设计的优势。
举个简单的例子:X2Y2作为一个去中心化的NFT交易所,它拥有自己的代币经济模型,其中就约定了,每天买卖双方只要在X2Y2平台完成NFT的交易(其一部分),所有参与交易的人都将能够按照一定的规则瓜分来自合约624,902个X2Y2 代币。另外,合约会从交易成功的卖家那边收取服务费,但是会以另外一种方式反馈给X2Y2生态中的其他角色,比如质押者(其二部分)。
相比于后面马上讲到的“质押获得奖励” 和 可能虚有其表的“通过治理获得奖励”方式。我一直觉得,“基于业务获得奖励”是除了DeFi赛道外其他所有领域,在代币经济模型设计中被选择性忽视的一个环节,当然造成这种局面也是由整个Web3行业的客观因素所造成,正如开头我讲到我开始Build Web3所趟过的第一个坑一样,当下还远没有到业务驱动项目发展的阶段。尽管如此,但已经形成基本的共识,能够创造正反馈循环的代币经济模型一定是紧密围绕身核心业务本身开展的,协议才能变得更加鲁棒。
另外,把DeFi赛道刨除在外,严格来说其实也并不准确,只是恰恰DeFi的核心业务约等同于交易对和流动性。如果从这个视角看待这个问题,那么基于业务释放代币奖励的份额在整个经济体中所占比例的多少,决定了代币经济模型鲁棒程度的多少,可以说是绝对真理了。
3、通过质押获得奖励
刚刚提到,在MakerDAO、Compound、UniSwap这些本身需要大量资金储备和流动性的DeFi项目中,都在鼓励用户先质押(Staking)再获得收益奖励,这种游戏规则的发明完全归根于对自生业务发展考量而设计出来。也正是因为 Staking 在DeFi领域的巨大成功,导致很多已经发行代币、但并非完全Finance驱动的Web3项目,比如Attrace、X2Y2、Axis Infinity、Opendao 等等也都试图在自己的生态体系中引入质押机制,因为确实某种意义可以缓解二级市场上抛售所带来的压力,对于币价的提升有一定程度帮助。
虽然质押已经成为了Crypto世界最重要的机制之一,但是质押行为还是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尤其对于那些并非Finance驱动的Web3项目显得尤甚,最主要的问题是,币本位的高APY脱离了业务的实际价值,导致大量涌入的用户绝大多数都是投资者或投机者,而非生态中真正的消费者和目标用户。这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Web3出圈被更多Web2用户接收。
4、通过治理获得奖励
参与治理获得奖励在我看来可以视为“通过质押获得奖励”和“基于业务获得奖励”相互结合的一种模式,这种获得奖励的方式在双代币经济模型中尤为代表。其核心思想是:不再鼓励用户通过单纯的质押来获得收益,而是借质押的名义来获得社区的治理权;治理权才是真正关系到自己和自己背后利益相关方最终获益情况。虽然目前绝大多数项目所谓的治理几乎是徒有虚表,但至少表明了大多数项目方已经充分意识到用户与协议真实频繁的交互才应该带来更高的收益。
关于治理获得奖励,Curve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案例:
Curve平台的价值代币是CRV,CRV的持有者可以将CRV锁仓到Curve DAO 中以获得参与投票和治理的veCRV代币。只有持有veCRV的用户才能获得Curve流动性池产生的部分手续费,以及可以参与投票,决定哪一个流动性池未来可以释放更多的CRV奖励——APY更高的池子,自然会吸引更多的LP资金前来质押,更多的LP资金也就意味着更好的深度,滑点更低的兑换,最终正向激励投资者、协议方和Curve等,实现共赢。
综合上述,用户身处协议当中并获得收益的理想情况,对于生态来说,他应该是一个内容的产出和消费者、协议的共建和维护者,减少财务投资者在其中的比重才真正有利于生态朝着我们期待的正确方向演进,实现正反馈循环。所以,我个人觉得,未来完全通过质押获得代币奖励的方式一定会逐步退出历史的舞台,要么给予极低的APY,要么借力与DAO的治理深度融合,Curve的veToken模型大概率会被越来越多的项目方所借鉴学习,但他依然存在局限性。
以上所有获得奖励方式的代币来源:
不管是空投、基于业务,还是通过质押手段获得奖励,亦或者参与治理获得奖励,所有用来分发的代币组成来源:
作为代币经济模型的设计者,前面已经明确了自己代币的释放大致会遵循哪种基础模型,通胀?通缩?双代币?还是其他组合出来的更有意思的基础形态。然后你也基本确定了代币大致的用途,你需要时刻提醒自己,代币经济模型设计的终极目标就是在供需之间,创造正确的流向和获利途径,设计能够为全体利益相关者正反馈的机制。
接着,在具体执行分配的过程中,还有一些基本行规、常识,比如代币的供给和分配对象,有些规则已经接近某种共识。
上图,是LooksRare向他的投资者和用户展示未来代币的供应和分配规则一览图,算是一种典型万金油的设计思路。一般情况,供给和分配对象大体上可以分成以下几类角色:
1、核心团队/早期项目发起者等
这部分的划分规则通常由协议直接约束,用于激励核心团队获得收益的一个线性释放的资金池。
为了向整个社区表明项目公平启动、团队认真做事,绝对不存在短期抛压以及跑路的可能性,项目方会设计将这部分代币的铸造和分配事先写在合约中。哪怕项目的代币已经发行,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直接从协议中获得代币的访问权,“代码即法律” 自始至终确保遵循游戏规则的有序进行。这部分池子的规模通常会占到代币最大供应量的10%~20%。
与传统创业项目在团队持股议题上的区别,在Web2时代,创始团队为确保对项目的绝对控制权以及便于后续更多资本的入局,在天使轮会极为谨慎的出让15%~25%的份额给早期投资者。但是在Web3中,为了彰显足够的去中心化和分布式,团队(包括早期投资者)仅仅只占其中一小部分,最大供应量的绝大多数比例会承诺归属于整个社区、DAO所有。否则,当社区成员发现项目的控制权实际上掌握在一小撮人手中,而自己很可能最终沦为庄家控盘下的韭菜,共识就难以形成,项目也是很容易进入到一个死亡螺旋的状态。
2、早期战略投资者/战略销售/顾问等
在公开发行之前,投资者通过购买股权对等数量的代币来获得权益。为了实现这样的目的,项目方需要事先从协议中铸造出了一定数量的代币,然后直接授予投资者,或者锁进其他合约。对于后者而言,合约通常具备时间锁和多签等安全特性,明确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经多方同时确认后才可以真正拿到相应数量的代币,保护投资人利益,也避免了抛售带来的压力。这部分在设计规划中会占去最大供应量的10%~15%,或者更少。
对于任何一家Web2的初创团队来说,2000万美金的种子轮估值恐怕是一件十分恐怖的事情,但是在Web3里却很普遍,这并不意味着Crypto圈子钱多人傻,而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共识。通常Web3项目早期200万美金10%的代币份额,并不只是被几家Fund所持有,而是可能有十几家甚至更多的Token Fund或者个人一起参投,每家认购的费用也就10~30万美金左右。这一方面遵循了Crypto行业分布式的游戏规则;另一方面也跟这个行业“盘古开天地,混沌初开”的现状有密切关系,投资人FOMO的情绪也逼着在有限资本的约束下广撒网捞大鱼。好在这个圈子的魅力就是比股权投资更灵活和迅速的退出途径,1年甚至更短时间百倍回报的案子比比皆是。
3、隶属于DAO的国库/基金会等
国库、基金会本质上也都是用来汇集和分配代币的资金池,其中的代币,可能是事先被铸造出来锁在合约中、通过多签有计划周期性释放;也可能是后期基于其他用户在链上交互所缴纳手续费的汇聚形成。不管是“国库”、“基金会”在我看来并没有严格的区别,有些项目方为了辨识度更高、目标性更聚焦,会按照自己的理解做更详尽的划分,用于不同的业务场景。这些都并不重要,你可以完全视为项目方的个人偏好罢了。重要的是一些共识部分:
其一:代币越来越朝着有利于社区的方向流动,无论是空投、市场运营、还是基于业务、选择质押或者参与治理获得奖励,原则上,DAO才是背后最重要的驱动力,没有之一。
其二:不管设计出怎样的代币经济模型,代币分配给社区和DAO的部分,总体来说会占到**50%~70%**以上,这充分体现Web3与Web1和Web2的区别——用户才是真正掌控和决定协议价值的主体,而不是第一个创造协议的人或者团队。
不同于前面代币供给和分配是流向某一类固定群体(团队成员和投资者),国库中的代币,将会更多的围绕某些事务、用例或者目标进行分配,虽然最终受益的依然是协议中不同角色的群体,但分配会更加灵活。具体来说,国库中的代币总结下来应该会有三个流向:
a)创造初始流动性的开支
创造初始流动性我认为有两个重要的环节,分别是:发现并设定价格 以及 提供足够流动性,这块预留了大概 **2%~10%**的代币份额。这是代币经济模型或者更准确的说,是项目冷启动阶段另外一块有趣和充满挑战的地方,这里暂时不展开了讲,先挖一个坑,会在后续“NFT、IXO与流动性”的文章中做更详细讲述。你大概了解下,这 2%~10%的代币最有可能的去处:一部分会拿去公开销售、引导性拍卖等等,在社区中初步捕获用户对协议价值的判定;另外一部分会跟募集来的资金共同构成贡献流动性的交易对,然后投入到Uniswap、Balancer 等去中心化交易所。
b)IDO/空投/运营等的开支
不管是Web2还是Web3,流量和注意力永远都属于稀缺资源。Web2 的获客主要是通过大量的广告投放,Web3 则采用了一种全新的范式——新的组织形式、新的分布式技术、新的病毒营销理念,提前与市场和用户进行对话。MEME、AMA、空投甚至FOMO的情绪都成为了传播和凝聚共识的手段,结果就是,所有努力最终都转化成为代币和NFT的购买力。
当然,这种新范式的引爆不是莫名其妙的,需要一个导火索,项目方不得不拿出一部分的代币在社区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和营销,通常这样的比例在 **10%~15%**不等。
c)各种奖励(基于业务、选择质押或者参与治理)的开支
这部分会成为国库最主要的开销,也是真正能够帮助协议捕获用户和价值的基石所在。DAO的概念兴起之后,通常会预留大概**50%~60%**以上的代币放在这个池子中,关于参与的方式以及如何获得奖励,在“成为协议用户并获得收益的方式”章节中已经做了比较完整的介绍,这里将不再赘述。
以上都是站在项目方的视角,对核心团队、投资者和生态不同角色等设计代币分配的方式方法。如果站在个人投研者的角度,项目方针对这部分的设计也是相当值得研究和玩味的:
首先,如果代币被大量锁定,我们就需要注意它的释放时间表,即时间锁的部分,当代币释放的那一刻,大概率会影响到代币的价格和市值。其次,也需要关心有多少代币已经事先被铸造出来、以及掌握在多少人手里,如果相较于最大供应量,这部分代币过于集中和庞大,意味着代币的价格很容易被一小撮人所操纵。
前面我们讲到“成为协议用户并获得收益”的方式中——“通过质押获得奖励”,这种在1池、2池中注入资产并获得收益的方式可以视为所有以投资为目的用户对代币短暂消耗的一个明确应用场景,简单并且粗暴,没错,这几乎成了所有Web3项目设计代币消耗场景的一个样板。
并不是说不对,而是我认为,虽然Web3大概率会跟各种“Fi”一直纠缠在一起,但是除了DeFi外的其他细分领域里,原则上应该还是需要设计更加多元的消耗场景,来进一步降低项目的金融投资属性,否则除了DeFi,其他Xxx-Fi将失去在Web3众多赛道中存在的真实意义。具体的设计原则,在Stepn、Curve等知名项目背后确实存在一些共性的东西,暂时可以记录下来视为这个阶段的某种方法论:
1、隐蔽且多元化
尤其针对老用户to Earn的行为,可能略带Ponzi属性,需要设计种种隐蔽且多元的消耗场景,来降低、延缓项目方承诺的最优APY。多元其实不用多解释,更应该关注的是其隐蔽性的设计,比较常用的一种策略,比如说引入价值储蓄NFT的概念,后通过燃烧、销毁现有储蓄品来获得更多更高属性储蓄品以及看似更高APY收益,然而隐蔽付出的实际上是需要用户更长的学习曲线和回本周期等等等等。目的,一方面缓解用户持续投入本金的强烈感知;一方面,隐蔽和多元给项目方争取宏观调控供需平衡的时间和操作空间。
2、增加博弈和随机性
设计博弈策略,增加“游戏”结果的不确定性。不仅可以开放用户与系统之间的博弈,还可以在用户之间设计相互博弈或者交易的消耗场景,哪怕可能负收益的决策,也能够让投资者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其中的是非曲直。博弈和随机,本质上是转移注意力、逃离了事实上的冲突根源。
3、MEME、荣誉和情感
谁都清楚,投资者的情感构成对于投资决策这件事情的影响,往往比智商或者知识来的更为重要,一个可能优秀的投资者一定是理性和克制的。但这并不是项目方乐见的用户特征,当然,纯粹的投资者属性也未必是Web3最终所需要的用户群体。所以,我们势必需要将DeFi那种单纯质押的玩法升级到追求社交、荣誉、收藏、炫耀等精神情感层次,变相将其转变成消费或者娱乐行为,一旦情感成为了纽带,就能够在另外一个层面强化投资和购买力,关键这种消费或娱乐行为不会给项目方带来平衡资金池的压力。
4、限制寻租躺赢
事实上,上述所有的策略和方法都可以视为为了这个目标提供设计思路。原则上对于任何能够持续生息的资产或者行为,都必须引入回报衰减或者固定有效生命周期加以限制,过程中还需要配合设计消耗代币场景才能维持稳定的生息节奏。这样设计的好处,一方面接纳和承认投资者在协议中存在的必然性,一方面也是根源上避免任何一类角色、一个用户进入寻租躺赢的状态,而持续的缺乏公平性必然会让项目过早的进入死亡螺旋。算是某种意义上的平衡。
当谈及代币经济模型的时候,我觉得务必不能忽略DAO在其中的重要性。往小里说,DAO 是社区中创造归属、凝聚共识、建立共同利益的纽带;往大里说,DAO 是决定代币经济模型以何种方式服务于代币持有者,并为他们持续创造利润的权利机构。
首先,需要强调我对于这种组织形式的认同,这会在底层彻底改变现有生产和劳务关系,DAO很大概率会作为Web3很重要的一种组织范式永续存在;但与此同时,也必须陈述就我服务和观察到的几个DAO组织,事实上正在面临一些尴尬处境,这些处境恰恰跟自媒体所宣扬的DAO主义背道而驰。
1、DAO,一定程度去中心化和自治组织
虽然政治不正确,DAO的御风前行依然是靠着一小撮精英舵手在幕后掌控全局,任何时候都不能寄希望于DAO来推动协议本身的进化,成员之间的贿选、协作低效、缺乏绝对的责任心等等问题永远都不可避免,这是人性所决定的,目前看来,只有一定程度的中心化才能让项目的推进和迭代变得高效。
Uniswap的团队曾经就计划往后退了一步,让社区实现自我组织和进化,结果就是协议的开发一度停滞,这让Sushi等诸多分叉项目开始有机可乘。包括很多套路很深的项目方,为了迎合社区中的某种意识形态,白皮书中所宣扬的去中心化、DAO治理等等也大多口惠而不实,或者只是象征性的允许成员发起一些无关痛痒的提案和投票;如果你相信完全的去中心化,你就太真的太天真了。
不仅仅是DAO,整个Web3世界的布道者甚至像V神、Gavin Wood这些底层机制的构建者,我甚至怀疑他们之间最大的默契和共识就是针对极端“去中心化”议题揣着明白装糊涂。所以,当很多Web2的人开始尝试Web3,他们基于自己过去十多年从业经验,公开讲述他们对一个产品、生态、应用场景、顶层设计、平台理解的时候,立马会招来一群号称原生Crypto的人嘲笑,这种普遍性的嘲笑甚至一度让计划加入Web3的Web2从业者开始质疑自己是否被时代所抛弃?一开始,我抱着同样谨慎和心虚的态度接收他们的观点,但是经过自己好几个项目的沉浸式参与其中,我其实开始更加坚定Web2的积累和认知在Web3时代同样适用,空杯,然后改变,最后融合。
2、DAO之于区块链发展存在的真实意义
如果一切事务都能够发生硅基世界,那么链上的所有交互都可以完全基于合约“代码即法律”的方式严格且高效的去执行。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在硅基的另一面,碳基世界中人类的情感、意志、资产是无论如何都无法通过程序代码直接跑通的,尤其在一个去中心化的环境下,程序永远永远永远都无法实现在没有人类干预的情况下“自动”校准上链之前信息的真伪。所以,在区块链的整个世界观中,需要设计一座桥梁来链接这两个平行宇宙,并且在桥梁中间需要设立一定的关卡,用于验证碳基世界中的价值传递到硅基世界的过程。
关卡必然不是一个中心化的角色存在,否则整个区块链的世界观都将崩塌;但是又不能没有碳基生物基于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其中,否则这条链路将根本无法跑通。最终,DAO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治理机制被创造出来,成了这座桥梁(很多所谓的预言机项目实际上也是运用了DAO的机制和思想),最重要的,这座桥的搭建看起来完全迎合了“分布式”、“去中心化”、“自治”的种种原教旨主义精神。这座“桥梁”、或者说这个组织,需要想办法监管链下事件的结果,确保治理和上链过程的有效性,协议最终会将治理代币发放给工作表现优异的DAO成员,让他们拥有更大的影响力。
这就是我认为DAO存在的真正价值之一——当区块链无法通过技术给出明确仲裁结论的时候,将所有的不确定性通通丢给DAO的组织吧,一套看似民主去中心化的数字提案和表决流程,就摒化解掉了这个过程中所有难以自洽的疑难杂症。
客观的讲,我很难评价这种机制到底是以简驭繁的创新还是选择性的逃避;但是DAO确实是当下唯一能够使用Crypto原生思想去论述和解决上述种种复杂问题的方式方法。
3、设计Web3核心:DAO × 代币经济模型
Web3产品的设计方法学,一直以来,我坚定的认为,归根结底是对“DAO”和“代币经济模型”的设计,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还会扩充至对SBT(Soulbound Token)和权益类NFT应用场景设计的探索。我有这种很强烈的预感,下一个Web3牛市的到来,大概率会跟DAO和Soulbound 发展的关键性节点密切相关。
相较于理想主义者脑海中勾勒的那个乌托邦式的下一代互联网,当前市场上几乎所有能够称之为Web3的项目都将视线聚焦于DeFi 和 流动性上,如果天平能够朝着DAO、实际上也就是治理挖矿的方向有所倾斜,我相信协议可以更好的去捕获价值。
所以啊,虽然整篇文章都在讲代币经济模型时候,但最终我发现,DAO才是改变现有互联网游戏规则、成就Web3真正的主导力量。一切为了DAO,为DAO设计精巧的代币经济模型才是正道。如何实现这样的目的,保证Web2能够顺利过渡到Web3,且在这个过程中回归真实的用户需求,作为产品设计师,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不要忌讳谈论“中心化”、“平台”、“生态”、“顶层设计”、“用户需求”这些看似很2.0的话题。不要为了强行融入原生Web3圈层而忘记了我们这群互联网OG的优势和初心,关键还空杯心态以及底层思维方式的重构。Web3最终、也一定会回归到满足用户需求、沉淀用户价值这些基本商业逻辑上去。
2、脱离现有公司的商业架构干活(至于在现有法律框架下是否合规是另外一个话题)。首先建立一个DAO,将你的目标用户以及外围利益相关者一并纳入到这个体系中去,不仅仅是组织架构,更是商业层面的架构。作为项目方,不再是围绕法律劳动合同和用户条款对人员进行组织,而是通过设计有效的数字提案、数字表决、智能合约和代币经济模型中的治理规则去约束所有角色,确保在这个过程中核心团队、目标用户、外围利益相关者等DAO中所有成员都能成为在生态中的利益共同体。这里的利益单纯指的就是“金钱、货币”,其实,并不需其他太多衍生的寓意。
3、DAO 目标用户参与核心业务的深度与钱包、合约之间的交互深度,三者的设计需要尽可能融合。理想的情况下,合约逻辑即业务逻辑,两者重叠度越高,协议会在更少人类干预的情况下,朝着我们所设计的方向智能、可靠的执行。两者更深入的融合,意味着技术层面项目的含3量越高。
4、目前看起来,协议治理被系统性低估。未来Web2/Web3业务不可避免存在大量的链下行为,对于始终无法取得共识的部分,协议并不需要自己亲力亲为,可以尝试换一种方式交给DAO来处置。对于DAO更接近核心圈层的成员参与的提案、表决内容和结果 ——在设计上需要着重考虑两件事:首先,尽可能针对核心业务的流程起到指引作用,以便协议清楚下一步代币的具体流向;其次,避免直接为代币的流动性以及目标寻租的群体提供服务,他们与 “创造流动性” 之间的关系需要接近一种偶然、间接甚至抵触。这个行为是为了帮助Web3挤掉多余的(金融属性)水分。
5、在整个代币经济模型中,设计围绕业务而非流动性的治理挖矿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是天平向DAO倾斜最主要的目的。尤其Web3开始志在最大程度吸纳Web2用户规模和用户需求时,届时,链下会产生大量待确认的交互数据,这需要更多有志之士共同维护共识。为此,协议需要承诺加大对治理角色的奖励力度,确保参与治理的用户可以获得比单纯财务质押的投资者获得更高的ROI。这不自然的让我想起我的老东家,盛大创始人陈天桥说过:“商业模式的本质,就是开最高的工资给最优秀的人才,最优秀的人才创造最大的价值”。所以,单纯就商业模式的角度来看,代币经济模型的设计朝着DAO和治理挖矿的方向有所倾斜,协议必然也会存在中长期升值的可能性。
*感谢你已经阅读到这里,事实上,这是一篇科普兼钓鱼的文章,希望在熊市的时候,有机会结识更多对 代币经济模型设计、DAO 和 SBT 这三个方向感兴趣的BuidLer。不管你是原生Crypto的人,还是Web2的OG,如果你隐约觉得自己想要做的或者正在做的事情与之密不可分,并且笃定使用一定程度去中心化和自治思想可以更好的解决具体的需求,甚至相较于传统方式,带来类似碾压或者降为打击的优势。欢迎加我为好友互相交流,我的微信和Twitter同名:**daodao ***
代币模型,VC币,幽灵代币经济学:揭秘代币分配有哪些后门交易 金色财经,你在链上看到的不是真实的代币分配
JinseFinance$EGP 是一种 ERC-20 代币,总供应量为 1000 万,可在 Eigenpie 内锁定为 vlEGP(投票锁定 EGP)。锁定为 vlEGP 后,代币将不可转让。
JinseFinanceQTLX 的初始总供应量为 1 亿(100,000,000)。Quantlytica 还推出了“Flyer 代币”(符号:FLY)作为补充代币系统。
JinseFinance本文深入了解了 ZRO,涉及代币经济学、代币机制和认领资格等。
JinseFinanceAO 的获取取决于资金量的大小以及持有的代币资产类型,我们所要做的也就是在有限的资金量下寻求 AO 代币获取的资金效率最大化方式。
JinseFinanceEthena 将开始在 Ethena 生态系统中逐步为 $ENA 引入更多实用功能,首先是推出 $ENA 的通用质押功能。
JinseFinance由Lattice团队开发的全链游戏Sky Strife已于昨日上线Redstone主网。
JinseFinance跨链借贷协议 Pike Finance 公布代币经济学,旨在通过其治理代币 P 推动跨链 dApp 的发展。
JinseFinance代币是 Web3 世界的基本构成单位。代币的设计质量直接影响着一个加密项目的成败。
JinseFinance